引言易云达
王女士是一位5岁男孩小军的妈妈。最近几个月,她发现原本活泼好动的小军变得越来越安静,甚至出现了一些反常行为:不愿意去幼儿园,夜里频繁做噩梦,有时还会莫名其妙地发脾气或大哭。
起初,王女士以为是孩子进入了某个成长阶段的不适应期。直到有一天,她在小军的书包里发现了一张皱巴巴的画——小军画的自己孤零零站在角落,而其他小朋友围在一起玩耍。画上还有几行歪歪扭扭的文字:"没有人要和我玩"。
看到这幅画,王女士的心顿时揪了起来。她决定好好和孩子谈谈,终于了解到了事情的真相。
原来,班里有几个"受欢迎"的孩子组成了一个小团体,他们会决定每天谁能加入他们的游戏,谁又被排除在外。小军因为性格相对内向,经常被排除在游戏之外。更令人心疼的是,这些孩子还发明了一个"游戏"——如果谁跟"不受欢迎"的小军玩,他们也会被排除在外。渐渐地,小军在班上变成了被集体孤立的对象。
展开剩余85%"老师知道这种情况吗?"王女士疑惑地问。
小军摇摇头:"老师总是忙着做事情,而且大家没有打架,也没有说脏话,老师看不出来的。"
王女士立即联系了班主任陈老师。让她意外的是,陈老师似乎对这种情况并不十分重视:"孩子们玩耍时有小团体是很正常的事情,他们需要学会处理这些社交问题。"
不甘心的王女士又联系了几位其他家长,却发现类似的情况并非个例。一位女孩的妈妈透露,她的女儿经历了"你不是我们的好朋友"游戏,导致一度不愿上学;
另一位男孩的父亲说,他的儿子因为口齿不清,经常被其他孩子模仿和嘲笑,虽然表面看起来像是玩笑,但实际上造成了心理伤害。
王女士决定采取行动。她首先和小军进行了深入交流,帮助他理解这不是他的错易云达,并教他一些应对策略。
其次,她约见了幼儿园园长,建议学校开展关于友谊和尊重的主题活动。最后,她联合其他有相似经历的家长,成立了一个小组,定期交流并向学校提供建议。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情况开始好转。幼儿园增加了关于友谊和包容的主题教学,老师们也开始更加关注孩子们的社交互动。小军也在妈妈的帮助下,逐渐学会了自我保护和交朋友的技巧。
"最让我难过的是,这种伤害如此隐蔽,以至于孩子可能独自承受很长时间,而成人却浑然不觉,"王女士感慨道,"作为家长,我们需要更加敏感地觉察这些信号,并帮助孩子们建立健康的社交关系。"
4种"隐形霸凌"正在幼儿园悄悄流行,老师从来不说,但家长要懂得预防
1. 看似无意的孤立,实则是有组织的排挤
社交排斥是幼儿园中最常见也最隐蔽的霸凌形式。它表现为一个孩子被有意识地排除在集体活动之外,如"这个游戏你不能玩"、"我们不要和你坐在一起"等。
我在大果班上就观察到这种现象:某些孩子会悄悄传递"秘密信息",决定谁能加入游戏,谁又被排除在外。这种排斥往往不是随机的,而是有特定目标的持续行为。
家长可以通过以下线索识别:孩子突然不愿意去幼儿园;反复提到某些孩子"不和我玩";回家后情绪低落或易怒;在画画或讲故事中表现出孤独感等。社交排斥的危害在于它直接打击孩子的归属感和自我价值感。
哈佛大学的研究表明,被社会排斥激活的大脑区域与感受身体疼痛的区域相同易云达,这意味着"被排挤"对孩子来说是真实的情感痛苦。如果长期被排斥,孩子可能发展出社交焦虑、自我怀疑甚至抑郁倾向。
因此,家长需要特别关注孩子的社交状态,主动询问孩子的园内体验,从侧面了解班级的社交氛围。
2. 通过威胁友谊来操控和伤害
关系攻击是一种更为复杂的隐形霸凌形式,通常表现为通过友谊威胁来控制他人,如"如果你不把玩具给我,我就不做你的好朋友了"、"如果你和她玩,我们就都不理你"等。这种行为在4-6岁的孩子中尤为常见,因为这一阶段孩子已经理解了友谊的概念,但尚未建立起尊重他人和健康沟通的完整意识。
小果班上曾有一个小女孩非常擅长这种手段,她会根据心情决定每天的"最好朋友",其他孩子为了获得这个"殊荣",会按照她的要求行事。家长可以通过这些迹象察觉:孩子提到"只有做XX才能有朋友";情绪和行为根据特定孩子的反应而大幅波动;过分在意某个"领袖"角色的看法;出现讨好性行为等。
关系攻击的危害在于它扭曲了孩子对友谊的理解,让他们将自我价值与取悦他人挂钩。长期处于这种关系中的孩子,可能发展出讨好型人格或在未来的人际关系中容易被操控。
3. 隐藏在"开玩笑"背后的伤害
语言羞辱在幼儿园中可能表现得不那么直接,但同样具有伤害性。它通常以"开玩笑"或"起外号"的形式出现,如嘲笑某个孩子的外表特征、口音、能力或家庭背景等。
更隐蔽的是,有些孩子会用问题的形式进行羞辱,如"为什么你这么胖?"、"为什么你的衣服这么旧?"。当大果刚上幼儿园时,因为个子比同龄人小,曾被叫做"小不点",虽然表面看似亲昵,但重复多次后对她的自信心产生了影响。
家长可以留意这些信号:孩子开始对自己的某些特征感到自卑;回家后模仿其他孩子对自己的评价;变得不愿意表达或展示自己;对某些话题或词汇异常敏感等。
语言羞辱的危害在于它会内化为孩子的自我认知,塑造其自我形象和价值感。美国儿童发展研究发现,幼儿期反复经历语言羞辱的孩子,学龄期表现出更高的社交回避倾向和更低的学业自信。
4. 物质排斥:通过玩具和物品制造的隔阂
物质排斥是近年来在幼儿园中日益凸显的一种隐形霸凌形式。它表现为通过玩具、服装、配饰等物质条件来区分和排斥他人,如"只有带XX玩具的孩子才能加入游戏"、"我们是XX品牌衣服俱乐部"等。
我曾在接大果放学时听到一群孩子讨论"谁的文具盒最贵",并以此为标准决定谁能参与他们的游戏。这种基于物质的排斥反映了成人社会的一些不良价值观在儿童群体中的渗透。
家长可以关注这些迹象:孩子突然强烈要求购买特定品牌或款式的物品;过分关注物品的价格或品牌;根据同伴的物质占有来评价他们的价值;变得物质攀比或炫耀等。
物质排斥的危害在于它扭曲了孩子的价值观,使他们过早地将人际关系与物质条件挂钩。
果妈寄语
作为妈妈,看到孩子遭受社交排斥的痛苦,那种心疼和无力感是难以言表的。但我也深知,我们既不能替孩子解决所有问题,也不能放任不管。
隐形霸凌虽然无声,却可能在孩子心灵上留下深深的伤痕。希望每一位家长都能擦亮眼睛,倾听孩子的心声,帮助他们建立健康的社交关系和强大的内心世界。
因为我们给予孩子最宝贵的礼物,不是避免所有挫折,而是面对挫折时依然能保持自信和勇气的能力。
互动话题
你的孩子是否遇到过幼儿园中的隐形霸凌情况?你是如何发现并帮助孩子应对的?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经历和心得,让我们一起为孩子创造更友善的成长环境~
©图源网络|侵删
作者简介:果妈易云达,家庭教育指导师,专注分享育儿知识、亲子教育经验、婚姻家庭感悟,欢迎关注。
发布于:广东省盛鹏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